
《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于2025年6月1日正式施行,是首次对2020年版本的重大修订,旨在解决中小企业长期面临的“收款难、回款慢”问题,通过制度设计强化对机关、事业单位及大型企业支付行为的约束,此约束中包含禁用商业汇票支付货款的行为。以下从核心条款、创新机制、行业实践及挑战四个维度解读:
📜 一、核心修订内容与刚性约束
- 明确付款期限上限
- 机关、事业单位:须在货物、工程或服务交付后30日内付款;合同约定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,且禁止政府投资项目要求中小企业垫资建设。
- 大型企业:支付期限统一为交付后60日内,需按行业规范合理约定付款周期,不得滥用合同自由变相延长。
- 禁止转嫁风险与不合理支付方式
- 废止“背靠背”条款:明确禁止以“收到第三方付款”作为支付条件或按第三方进度比例付款,防止大型企业将上游风险转嫁中小企业。依据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第六十八条,此类条款直接无效。
- 限制非现金支付: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、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方式,杜绝变相延长账期。
- 强化逾期责任
- 逾期利率不得低于合同订立时1年期LPR;未约定利率的,按每日万分之五(年化约18.25%)计息。
- 对无争议款项,即使合同部分存在争议,也需及时支付无争议部分。
⚖️ 二、创新监管与惩戒机制
- 信用惩戒与公示制度
- 拖欠情节严重的机关、事业单位及大型企业,失信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向社会公示。机关单位将受限公务消费、经费安排,大型企业则面临融资、招投标等限制。
- 机关事业单位需公开年度逾期付款信息,大型企业须在年报中披露,接受社会监督。
- 高效投诉处理程序
- 投诉须在30日内处理完毕,最长不超过90日,确立“属地管理、分级负责”原则,降低中小企业维权成本。
- 预算刚性约束
- 要求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按预算执行采购,禁止无预算、超预算签约,从源头减少拖欠。
🚗 三、行业实践:汽车业成为政策落地试点
汽车行业因账期长、票据支付普遍,成为《条例》执行的重点领域:
- 17家车企公开承诺60天账期:包括一汽、东风、比亚迪、蔚来等企业响应政策,但供应商担忧执行中存在“验收拖延”“票据支付”等变相规避手段。
- 工信部开通专项监督窗口(2025年7月9日):受理四类问题,如账期超60天、强制接受商业汇票、变相延长起算时间等。
- 车企现金流压力凸显:
- 比亚迪若缩短账期至60天,需提前支付约1250亿元应付账款;
- 北汽、上汽承诺禁用商业汇票,但多数车企仍依赖此类方式缓解资金压力。
下表总结了《条例》实施前后的关键变化及影响:
监管领域 | 原行业惯例 | 新规要求 | 主要影响 |
---|---|---|---|
付款周期 | 120-180天常见 | ≤60天 | 车企需提前支付巨额账款(如比亚迪1250亿) |
支付方式 | 商业汇票为主 | 禁用强制非现金支付 | 北汽、上汽承诺禁用汇票,其他车企资金压力增大 |
风险转嫁 | “背靠背”条款普遍 | 条款无效 | 中小企业无需承担上游支付风险 |
逾期成本 | 约定利率普遍偏低 | ≥1年期LPR/日0.05% | 拖欠成本显著增加,最高年化18.25% |
监督机制 | 投诉渠道有限 | 30日内处理完毕+信用公示 | 工信部开通车企专项窗口,维权效率提升 |
⚠️ 四、执行挑战与深层矛盾
- 车企资金链承压:行业应付票据余额超1万亿元,缩短账期需消耗大量现金储备。如蔚来需提前支付104亿元,而其可用现金仅123亿元。
- 变相拖延手段:通过延迟验收、延长开票周期等方式规避期限,例如合同约定“60天账期”但实际支付仍依赖6个月承兑汇票。
- 财政薄弱地区偿债压力: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此前依赖“第三方付款”转嫁压力,新规倒逼财政透明化,但短期内可能加剧地方债务矛盾。
💎 五、政策意义与未来方向
《条例》通过信用惩戒、投诉闭环、行业规范三重机制,将“防拖欠”从运动式清理转向制度化治理:
- 短期:依托工信部汽车业窗口等渠道推动承诺落地,拟制定《汽车行业结算支付规范》统一流程。
- 长期:倒逼地方财政透明化、大型企业重构供应链金融模式,推动中小企业从“关系型生存”转向技术竞争。
政策能否根治拖欠顽疾,取决于信用惩戒的刚性执行与行业支付生态的重构。中小企业需善用投诉渠道(如“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”),同时关注车企等行业范本的演进,以优化自身现金流策略。
原创文章,作者:电票君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ianpiaoquan.com/dianpiaomaster/8120/